环境质量数一数二,经济发展增速位居福州市前列。永泰用鲜活的事实证明,守好绿水青山同样也能走好发展之路。
“三考三不考”把准发展脉门
进入永泰境内,层峦叠嶂,满目苍翠。“森林覆盖率73.2%,是福州最绿的县,景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两万个,处处是‘天然氧吧’。”永泰县环保局生态科的高孝臻自豪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永泰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多达13个,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11.5万亩,超过全县总面积1/3。
一直以来,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的永泰,戴着贫困县、落后县的帽子,各项经济指标靠后。
生态环境优势是永泰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永泰县城区空气质量常年达到一级标准,是福州空气质量最好的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
治山治水即治县。2002年,永泰正式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经过10年探索、创新与实践,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1年,勾勒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蓝图。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2008年起,永泰县在福建全省率先以生态和农民增收考核取代GDP考核。县里设立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考核指标,对不同乡镇实行差异化考核,增设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控制指数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有奖有罚。
“市里对我们县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型产业科技含量。这样的‘三考三不考’,把准了永泰发展的脉门。”永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考题”改了,发展思路必然要转。永泰更加坚定地“死守”无污染企业的底线。宁可不上项目,也不上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先后否决了数十家意向入驻的涉污企业,其中仅一个漆包线项目就涉及产值45亿元。
2012年,一大型养猪企业准备落户永泰,县委、县政府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即使赔偿企业前期全部投入,也要放弃该项目。
从“光头山”到生态乡镇
说到永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不得不提到盘谷乡。
对于当地的变化,永泰县环保局局长陈奇感触最深:上世纪80年代前该乡还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如今脱胎换骨,蜕变为全县第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地处永泰县西部高山的盘谷乡,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1.1万。
以前盘谷的老百姓靠山吃山,砍树烧炭,水土流失严重,光头山随处可见。大自然给盘谷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砍树只会导致水源的加速缺乏,没有水哪来的财?”一村民说。
随着调整产业结构,盘古建立了绿色食品基地1000多亩。乡里人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建筑技艺带出山门,如今这个永泰人家喻户晓的建筑之乡,百姓生活水平居永泰中上。
最可贵的是,村民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据盘谷乡副乡长张丽霞回忆,2006年刚到盘谷工作时,村容村貌脏乱差,养猪,乱倒垃圾,蚊蝇多到让人没法吃饭。
通过实施家园清洁活动,改水改厕,结合人口居住分散的实情推广运行成本较低的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拒绝污染企业入驻,保证全乡范围内无工业污染源,村容村貌有了大改观,蚊蝇少了,村民素质提高了。
“外面城市三天两头闹雾霾,在‘下土’,老家这么好的空气真是太难得了。”在外经商的盘谷乡人小张一到暑假就让孩子回老家避暑。赚了钱回家盖房仍是村里人的奋斗目标,他们越发感受到,家乡的青山绿水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大樟溪是永泰人民的母亲河。几年来,永泰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收运、饮用水净化与保护、畜禽养殖治理等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切实确保大樟溪绿水长流。大樟溪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优良,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可为福清、长乐、平潭综合实验区日供水250万吨。“能卖水,说明我们的水好。”当地人说。
“有了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守着贫穷过日子。”如一片绿叶似的永泰版图,连接着八山一水一分田,散落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后顾之忧的永泰人一门心思打起了青山绿水的主意。
去年,永泰接待游客52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9亿元。成功举办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旅游美食节、李梅节和温泉节等活动,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
福建IT界领头企业中海创公司也对永泰“一见钟情”,准备创建生态型“硅谷”。
今年第一季度,永泰经济增长实现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福州市第二位,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获悉,2014年福建省有5个县获国家级生态县命名,2016年跃升至12个。
福建省环保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家级生态县既没有政策扶持,也无资金补助,但是各县积极性都很高。它是个金字招牌,也体现了福建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