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与“普陀”背后的故事

观世音菩萨与“普陀”背后的故事

不肯去观音院

很多人都知道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原因何在,究其缘由,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日本僧人。

唐咸通四年春,日僧慧锷大师西渡来朝拜五台山,他在这里看见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圣像慈目低垂、庄严殊胜,慧锷大师被其深深摄受,因而恳求当地的僧人,允许他将圣像请奉归国。当地僧人同意了这个请求,但当其归国的船队经过一座清净优美的海岛时,霎时涛怒风飞,致使舟触海礁。众人恐舟倾覆,只道小命不保,忧心忡忡。

是夜,呼啸的涛声里,慧锷大师梦见了一位僧人,只听这位僧人轻声嘱咐: 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恍惚梦醒,慧锷大师不觉已是满面泪流,他把这番话转告众人,并登上此山、结茅为庐,将菩萨圣像恭敬请奉入内,遂携众人归去,风雨无阻,一路平安。

后来,当地的一位居民张氏知晓后,称此圣像为“不肯去观音”,并请圣像供于宅舍之内。后梁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张宅故址建下“ 不肯去观音院”,这便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海天佛国 菩萨显圣

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甚深,我国自古就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有求必应,故而从古至今,从确切的文述到民间的传言,有着不少观世音菩萨于普陀山慈悲显圣的故事。如《普陀山志》中就记载了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示现普陀的诸多事例。

此外,《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云:“菩萨大慈大悲,普为法界众生恃怙......其应化道场,固非一处......其感应昭著,香火肸蚃(xī xiǎnɡ),唯南海普陀山最为第一”,也足以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普陀山因缘之深厚、以及此南海圣境之殊胜。

普陀胜迹岂寻常 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 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 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 观音苦海作慈航

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再次至诚三称: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图片 | 《海月常辉——普陀山禅意雅集第一回展作品集》《五相观音》《观音造像图轴》

编辑 | 证梦

责编 | 明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