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双壁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从祖、从伯皆官至太尉,其父周异为洛阳令。不过这个官宦子弟却十分谦逊,为了能和慕名已久的孙策见上一面,不顾劳顿专程前往寿春。
两个年龄相同的年轻人,在一番交谈过后大有一见如故之感,此后二人以诚相待、以兄弟相称,继而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后来,在孙坚讨伐董卓期间,在周瑜的再三邀请之下,孙策决定携母亲和弟弟前往舒县。周瑜将孙策一家奉为上宾,两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
孙策在周瑜的帮助下,经常与当地的社会上层人物交往。而且江、淮一带的名士在得知孙策在舒县后,也都纷纷前来投奔。
可以说周瑜对于孙策而言,简直就是一位福将,在他的帮助下,孙策的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当然,也为他后来奠定江东基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
公元192年,袁术命孙坚攻打荆州刘表,不幸在战斗中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这一年孙策才年仅17岁,彼时他和弟弟孙权都在袁术军中。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为了顺利回到江东,曾将孙坚所得传国玉玺献上,这才让袁术放松了警惕,兄弟二人才得以安全返回江都。
临行之前,孙策向袁术要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人,他们都是孙坚之前的老部下,而他们后来也成为了孙策的创业元老。
孙策为父亲守孝三年之后,曾向袁术讨要孙坚旧部,但袁术为了避免孙策自立,只是假意让他前往丹阳投靠舅父吴景。
此后,孙策步履维艰地召集到了数百名兵卒,但却不幸遭到了山贼祖郎的袭击。无奈之下,只能再度投靠袁术。
其实,袁术非常赏识也十分忌惮孙策,他常对身边人说:“我若有子类伯符,此生无憾矣!”只可惜袁术非圣明之主,否则也不会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
创业路上的得力助手
周瑜和孙策志趣相投,而且对孙策还有辅助之功,所以在孙策重回江东创业之时,周瑜一直都是他最得力的干将。
二人之间相识于年少之时,对彼此的信任感无人能及。周瑜非常同情孙策的遭遇,所以一心一意地辅佐孙策。
而孙策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孙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一个多谋而善用兵的将才,并且猛锐冠世、用兵如神。
而陈寿对周瑜的评价则是“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简而言之,周瑜也是一位谋略过人的人中龙凤,他和孙策搭档之后,简直是无敌的存在。
与此同时,孙策在备受袁术猜忌之后,不得不返回江东以图后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之前孙坚的老部下都纷纷来投奔,其中就包括吴郡都尉朱治等人。
一路上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当他抵达历阳之时,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人之巨了。而且各种辎重、装备、粮草和马匹,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
公元195年,孙策率领众人从历阳渡江,在打败刘繇夺取丹徒之后,又于次年进攻会稽。最终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不容小觑的江东小霸王。
在袁术自立之后,孙策与他彻底决裂。此后,他攻下丹阳、平定宣城、进击陵阳,简直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彼时,官拜居巢长的周瑜和东郡长鲁肃,义无反顾地前往丹阳投奔孙策。至此,东吴创业三人组会聚一处,并于公元199年一统江东。
周瑜在孙策的一路提携之下,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护军。当然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则是意气风发的大都督。
孙策遇刺,将兵奔丧
孙策遭遇袭击遇害之后,绝非仅有周瑜一人将兵奔丧。其中,孙策的叔父孙暠也带着大军前来奔丧,说白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最高统治权而已。
早在孙策临终之时,关于江东之主的人选绝非只有孙权一人。当时,孙策最为倚重的权臣张昭曾提出,让孙坚第三子孙翊继承大位。
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所以,他的话非常有分量,不过孙策再三权衡之后,还是选择将位置传给孙权。
可见,孙策死后孙权的处境十分微妙,类似孙暠之流不在少数,所以周瑜才会将兵奔丧,旨在为孙权撑场子。
结语
很多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其实都误会了东吴大都督周瑜,他绝非一个心胸狭隘之辈。相反,东晋史学家袁宏对他的评价则是“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足见,周瑜其人不仅是天下之奇才,而且还是护卫江东基业的关键人物。孙权称帝时曾明确表示:“若非周公瑾,绝难至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